查看原文
其他

每晚音乐会丨朱晓玫《哥德堡变奏曲》音乐会丨2014年莱比锡巴赫音乐节丨“我实现了最大的梦想,离巴赫这么近,可以和巴赫对话了。”

2016-06-03 逝如整理 每晚古典音乐会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t0139n9xnwf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朱晓玫 interprète les Variations Goldberg

个人主页:http://www.zhuxiaomei.com/


2014年6月21日,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里座无虚席,朱晓玫被邀请在这里演奏巴赫《哥德堡变奏曲》,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在这里举办独奏会的钢琴家。这是一颗虔诚之心和一颗伟大之心的对话交流。朱晓玫说,我实现了最大的梦想,离巴赫这么近,可以和巴赫对话了。



朱晓玫谈《哥德堡变奏曲》:这部青丘狐传说


或许没有哪个华裔女钢琴家会像朱晓玫如许受到国人的热捧。2015年11月9日,朱晓玫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《哥德堡变奏曲》钢琴独奏音乐会,开票即创下48小时售罄的记录。在无数拥趸“千呼万唤”的求购声中,朱晓玫终极敲定了11月13日的加演场。10月20日下战书13:00,上交新厅通过官方微信、网站和现场票房对加演场演出票集中发售。其中,80元及180元两档限购票,还以微信闯关问题获预售权的方式让观众“抢票”。

不出意外,这位醉心音乐的“钢琴隐者”再度引爆乐迷抢购热潮。齐场500余张票10分钟内即被秒杀,80元(60张)及180元(140张)两档限购票更在不到2分钟内被分抢一空。有乐迷在朋友圈感言,“还没开抢,手就在抖了!”据说,朱晓玫音乐会的门票在网上甚至炒到六千元一张。在海外获誉,长期缺席中国,让从未听过朱晓玫现场的中国观众,对她指尖流出的《哥德堡变奏曲》,抱足了期待。


“这部作品应该在药店里卖”

《哥德堡变奏曲》是作曲家巴赫晚期的一部羽管键琴作品,曾被人誉为“仿佛一匹人人均想驾驭的战马”,也是音乐史上范围最大,结构最恢宏的一首变奏曲。

曲子之所以命名《哥德堡变奏曲》,与巴赫的学生哥德堡渊源甚深。据载,1741-1742年间,俄国驻德国德累斯顿大使凯塞林克伯爵患上失眠症,要求键琴演奏家哥德堡找巴赫写一些曲子,好在自己失眠时供哥德堡演奏,以消磨长夜。凯塞林克是巴赫的老友,哥德堡又是巴赫的学生,巴赫很快就写好曲子交由哥德堡首演。这首曲子,以巴赫1725年为妻子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为主题,生长成30段变奏,复又缓慢且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。因为这个小故事,后世也将该曲称为《哥德堡变奏曲》。

历来演奏《哥德堡变奏曲》的钢琴名家不胜列举,每位钢琴家对此曲也都自有一套理解。在朱晓玫看来,巴赫近似于中国的老子,“佛教徒总是描摹佛陀的微笑。万物皆有两面,没有纯真的事实,人们总是见己所欲见——这就是生活,这就是《哥德堡变奏曲》。”


 “我经常开玩笑说,这部作品是应该在药店里卖的,因为它能让人找到平衡、舒畅和安宁的感受,而不是让人睡觉。对我来说,如何才能不让人睡觉呢?我永远记住每段变奏都是古代的舞曲,都要有自己的性格,绝不能千篇一律。而且,注意每段舞曲之间如何衔接,时间留白多长,会让人一直渴望能听下来。”

时长七八十分钟的《哥德堡变奏曲》共分32段,有主题、30段变奏和主题重现,“30段变奏好像是我人生的30个章节,我人生的各种经历都能在里面找到。”朱晓玫喜欢这首曲子还有一个原因。有一次她找人来调音,调音师的钱包里掉出一个缩印的谱子,赫然等于《哥德堡变奏曲》,“我问他为什么要带在身上,他说我太喜欢它了,让它一直跟着我。 我当时感动得不得了,因为这首曲子如此深入人心,家喻户晓。”

关于《哥德堡变奏曲》的演奏一直存在争论,有一种意见提出要遵守大键琴的弹法,注意触键和音色。“我个人认为不应该模仿大键琴的演奏方法。因为大键琴没有踏板,演奏时必需使用很多装饰音,否则音色一下子就干瘪了。而钢琴有两大优点,一是能够很容易把声部很好地突出出来,二是钢琴能够让旋律歌唱的连贯。”至今,《哥德堡变奏曲》已有100多个录音,他不会想到近300年后,一个中国钢琴家也会用毕生精力演奏它。当年,凯塞林克用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酬谢巴赫,这也是巴赫获得的最大的一次酬劳。 “今天,它已经不能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了,它是属于齐人类的精神财富。”朱晓玫说。


她就像“墙外开花”的隐士

 “朱晓玫是谁?在中国,纵然是最狂热的音乐爱好者都罕有人知晓。”古典音乐资深爱好者张克新,是朱晓玫此次中国内地巡演的策划者,也是在2011年,他用一篇流传度甚广的博文《寻找朱晓玫》,让不少人起头听说这位旅居海外的钢琴家。

在文章中,张克新如此描述自己辗转找到朱晓玫后的第一印象,“我长出了一口气……这是一位看起来很普通的密斯,好像还活在她离开中国时的1979年,完齐没有新期间的印记。她穿着普通的蓝色衣裤,发型也是在她几张唱片封面上都能见到的最普通的中国式短发。她的眼睛很亮,没有年纪的痕迹,她急于看清这个来访者到底是什么样子,她的深情充满好奇,但又是谦逊的,这让我完齐与消了对一个孤独而怪癖的钢琴家的猜想。”

降生于上海,经历过文革,游走于美国和法国,至今未婚,巴赫的忠实信徒,近乎隐匿的个人生活……朱晓玫有太多让人好奇的印记。在业内人印象里,朱晓玫很小就显示出极高的音乐先天,但音乐梦一度被“文革”中断。文革后,朱晓玫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,1979年在老师周广仁帮助下前往美国深制。1985年,朱晓玫转道法国求学。1994年,巴黎城市剧院首邀朱晓玫开独奏音乐会,从此,朱晓玫每年都在那演出,场场爆满。“朱晓玫的演奏有着异常缜密的逻辑,节奏、音色和音响都有着非常精准的分寸把握,而她的音乐也一点都不缺少趣味性,听来毫不枯燥。”张克新说。

上海乐评人李严欢五六年前通过一位日本钢琴评论家寄来的唱片,第一次听到了这位神秘感实足的钢琴家演奏的作品,“对中国乐迷来说,她就像一位墙外开花的隐士。”

很多人都能弹巴赫,但真正能将巴赫嵌入灵魂深处的演奏家寥若晨星,“不管是初学者,还是有很高制诣的钢琴家,巴赫都令演奏者们既爱又恨。”就像《哥德堡变奏曲》包含32个变奏,如何让每一个变奏展现出各自的个性,又让它们保持在一个团体结构下,很考验演奏者的智慧。从技术角度来说,《哥德堡变奏曲》中的很多变奏段落是以多声部的赋格写成,七八十分钟内时不时会出现三声部或四声部的赋格,如何让演奏井井有条,又表现出音乐的趣味性,对演奏者的脑力和体力也有极高要求。

 “巴赫身处古典乐界金字塔的最高端,良好的演奏者必需与巴赫心灵契合。”在某些人看来,朱晓玫指尖下的巴赫简纯真净,犹如孩子般天真。当然,当今乐坛擅演巴赫的人并不只朱晓玫一人,加拿大钢琴家格伦·古尔德、匈牙利钢琴家安德拉斯·席夫、美国女钢琴家罗萨琳·图雷克,均是“教科书”级的典范。


与朱晓玫《哥德堡变奏曲》的相逢 

记得在校长幸福课上欣赏音乐,许多风格不一的曲目通过对比、呈现,催人泪下。而最触动我心灵的是《哥德堡变奏曲》。我不记得以前是否听过,但那次《哥德堡变奏曲》的名字烙刻在了脑海。这也是我义无返顾早早买票与朱晓玫《哥德堡变奏曲》相逢的缘由。

2014年11月21日,广州。朱晓玫中国巡演最后一站。音乐会分两部分:上半场观看纪录片《一个中国钢琴家与巴赫》剪辑版,下半场演奏《哥德堡变奏曲》一个主题、30个变奏和主题反复,约70分钟一气呵成。这次音乐会让我获益匪浅,感恩自己的到来,也感恩朱晓玫让我于聆听、感知之外收获了音乐后面的许多东西。 

一 坚持的力量

演奏《哥德堡变奏曲》之精湛绝伦,源于她每天都弹这一曲目,整整弹了25年。这种热忱的延绵就是坚持的力量,而坚持的力量成就的是一份极致。

当我做事时,当我在从消费者向经营者转变时,我应该更多地关注于坚持,而不是坚持什么;应该更多地关注想要改变的愿心,而不是自己能力的大小。吴峰提醒过群友“想要改变的愿心和实际的能力,哪个更重要?”,此话对我的触动非同小可。自己缘何行动力差,不就是因为过多去衡量自己的能力、自己的目标组合吗?信心的不足、过于谨慎的思量束缚了自己,直接导致了行动的犹豫甚至夭折。没有一个完美的准备好的时刻,也没有一个完美的选择。对于自己内心那些清晰、真实的需要,我们要关注和坚持的莫过于一直做下去:不怕慢,就怕停;不怕寂寞,就怕松懈;不怕微不足道,就怕心不在焉。不要非得等到一个感觉良好的时刻才行动,事实上,有时我觉得没问题了,这也正是我开始走下坡路了。自我感觉良好往往是最大的陷阱,沾沾自喜与我的行动力和成长速度呈负相关。

无论是自我成长还是子女教育,我都要用校长的话来警醒自己:不怕慢,就怕停。借用马云的话“比聪明,你已经没有机会了。比勤奋你更没有机会,你只能比未来。你坚持十年到十五年,不要怕犯错误。”比如:在阅读校长每月荐书上自己已经拖延症,现在就不要想应该先读哪本最合适,而是把读完推荐书目这件事坚持做下去,认真完成它,又如:在心羽接受新教育的问题上,不要过多纠结能否入读今日学堂、各家新教育学堂怎样取舍、日常运用新教育理念如何在运动锻炼、文化学习、心理发展和医疗保健各方面权衡与着手等等,而是要在坚定地确定目标和原则后,身体力行地坚持做好自己最力所能及、最近的、最急迫的事情,其他的不可妄作,情愿不作为、不损害也比把心羽教养成一个非正常的孩子强。

朱晓玫说,巴赫的音乐很小众,尤其是《哥德堡变奏曲》非常长,第一次听难度很大,但是不要害怕,它经得起反复聆听。我刚开始弹的时候也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一样,但读书百遍、其义自现,要坚持,听个十场以后,你就会慢慢找到共鸣。

相信日后坚持深度聆听,能让我对《哥德堡变奏曲》的喜爱渐入佳境。

二 多则惑,少则得

朱晓玫能25年如一日弹奏《哥德堡变奏曲》,以至人曲合一,行云流水,无外乎专注于巴赫和这个极具代表的作品。天下莫柔弱于水,她眼中的巴赫近似中国的老子。“多则惑,少则得”出自老子,也使她专注于享受《哥德堡变奏曲》演奏上不断突破、创新的过程,其乐无穷。

“多则惑,少则得”于我也须时时反省。自从会泽上课回来,晨练学到的锻炼项目达十余种:飞鹰功、五脏排毒功、贴墙功、大风车、拍打、天旋地转、云手、云脚、养颜功、风摆杨柳、搓肾功、扶中功等等,都有助于身体的协调和健康。我作为在职妈妈,要想每天一一练习完整并不现实,必须要有取舍,舍弃一些才能充分保障最需要的项目得以坚持并出成效。起初,我选择7、8种作为每天固定锻炼内容,但是飞鹰功始终不能从不间断去做。一旦时间匆忙起来,飞鹰功总是我首选放弃的,因其最吃力。后来知道飞鹰功务必天天早上做,从不间断,且要循序渐进地加时,效果才好。现在的我每天早上至少15分钟飞鹰功,争取阶段性目标是30分钟,此外,保留养颜功和五脏排毒功为每日锻炼项目,其他则确定为随机锻炼。实践三周证明,目前飞鹰功作为头号坚持项目真能天天不落去完成,行动到位。 

还有,读经方面,《地藏经》、《金刚经》和《心经》我都读过。可要是每天都读全也没时间,顾此失彼。少则得,在我可控时间内,要选定一部经以读满多少遍为阶段性目标(包括每天读几遍),并坚持一段时间下来,确保其持久性和稳定性,防止自己学习的内容和心性动摇不定。 

三 和而不同 

《哥德堡变奏曲》的多声部间如同多人对话,呈现和而不同的声音,丰富生动而不失优美协调。 

在处理不同关系时,我也要允许“和而不同”,在彼此尊重中维持关系之和谐。处理冲突,对事不对人,可以各抒己见,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好为人师、不充强者,不垄断话语权,以聆听和感受作为关系的润滑剂,努力做好自己,做好听众。特别是面对亲子关系,要多鼓励女儿感受内心、表达自己的想法,多给机会孩子说,并在她需要纠正和行为不当时,和善而坚定地传递给她——妈妈爱你,但我的答案是“不”。

四 用心感受

聆听朱晓玫的《哥德堡变奏曲》最被打动的莫不是她的用心感受和诠释作品,将作者的意境领悟精准并如水般流淌而出。如若只是手指在动,炫耀技巧,那就是用身体来弹,唯用心弹才能弹得自由和传神。 

而成长的路上,我也更加认识到为人处世重在用心,感性做人,理性做事,才能激发自我的活力,冲破束缚和压抑,方可在觉知力、行动力上同步提升。就如一曲《哥德堡变奏曲》,朱晓玫为自己而弹,我应该为自己而听,使自己安静下来,直至找到共鸣。当我能够在平静中思考,清楚地想问题,知行合一地学习与分享,就能简单而丰富地和自己的相处。


点击阅读原文,获取“朱晓玫”歌单。

请在【西方音乐评论】公众号输入“朱晓玫”,获取访谈。

古典音乐、巴赫、莫扎特微信群欢迎加入,联系微信179747611邀请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